原诗如下:
细雨斜风作晓寒,淡烟疏柳媚晴滩。入淮清洛渐漫漫。
雪沫乳花浮午盏,蓼茸蒿笋试春盘。人间有味是清欢。
——《浣溪沙·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,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。》
很多人把清欢理解成“清淡欢愉”,或者淡泊之乐。
譬如说“清欢”是历经劫波之后,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,漫随天上云卷云舒。
或者说“清欢”是人生迟暮仍能松花酿酒,春水煎茶。
亦有说是看透繁华之后回归朴素自然。
余以为,这种理解,虽有一定道理,但仍是“赏其皮相”,未窥其本真。
很多人没有洞彻到“清欢”的本质,因为重点在“清”,不在“欢”。
所以不能将“清欢”合一起来理解。
苏轼是先感悟到了“清”的境界,才顿生了“欢愉”的情趣。
如果没有明晰这点,则会本末不分。
其实,对于苏轼“清欢”的理解,上升到美学的层次就好理解多了。
中国古典美学有四大基本概念:清、逸、妙、神。
这些都属王静安先生所说的“境界”,境界又归之于“道”。
你可以这么理解:境界是道的形式,而不同的美学概念则是境界的不同性质。
在这次郊游中,苏轼正是领悟到了“清”这一境界,或者说美学的本质。
“人间有味是清欢”正是对于“清之境界”的领悟与描述。
虽然这种描述,并不能道其全貌。
而从苏轼的这首词中来看,其实他已经告诉了你什么是“人间有味是清欢”。
是“细雨斜风作晓寒”
是“淡烟疏柳媚晴滩”
是“入淮清洛渐漫漫”
是“雪沫乳花浮午盏,蓼茸蒿笋试春盘”
你肯定觉得,这说了跟没说一样。
对,大道至简。
这些本身不需要别的任何解析,这些事物的存在本身,都是“清”的美学本质,都是“道”的体现。
他所选用的意象,都是“清新”风格,包括“食物”也是以“清淡素朴”的形态呈现。
苏子瞻,在“悟道”的这一刻,他感受了“清”的美妙情境。
他对于此前人生的挫折、苦难、荣耀都释怀了。
正如其诗云“天容海色本澄清”,天地“清朗澄明”,自己心境也是如此。
所以才有“斜风细雨”到“媚晴滩”的欢欣明朗。
他词中所呈现的欢愉情绪,是因为悟道之后的喜悦。
我不知道大家看了以上内容,会不会觉得我说得玄。
其实从苏轼的哲学取向来看,他崇拜老庄思想。
他对于“清”的感悟和阐发,是与老庄思想一脉相承的。
简单来说就是“尚清意识”,以“清”为美。
庄子将“天道自然”称为“太清”,“太清”是天道的理想境界,他觉得人生的终极理想就是达到“清”的境界。
《庄子·在宥》曰:“必静必清,无劳汝形,无摇汝精,乃可以长生。”
即“清静无为”理应是人所具备的心灵状态,崇尚自然、追求天道,人要与自然之间达成亲密和谐的关系。
正如苏轼《定风波》词云: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
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,从容恬淡的境界。正是基于天人合一、物我为一的清静无为思想。
而以“清”为美,正是从“自然美”派生而来。
所以在苏轼的《浣溪沙》这首词中,你可以看到,自然事物呈现出“清淡素朴”的美学特征,他乐在其中,所以说“人间有味”是“清”欢。
“清”其实一直以来,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创作的美学追求上,也体现在文艺创作者的人格修养、人生境界上。一如李白诗云:“自从建安来,绮丽不足珍。圣代复元古,垂衣贵清真。”
“人间有味是清欢”这种清淡素朴的美,不仅是苏轼对于“清”之境界的阐述,也是自身思想境界的体现。
苏轼在其他文学作品的创作中,也时常运用和展现出“清”的美学特质。
如《行香子·过七里濑》、《望江南·超然台作》、《如梦令》、《鹧鸪天·时谪黄州》等。
而他的为人,也是清正旷达、潇洒坦荡的。
说明苏轼不仅领悟了“道”的特征,还掌握了“道”的本质。
在这一点上,苏轼并非是古代文人中的孤例。
还有阮籍、陶渊明、王维、李白等等,只是各自的“道”不一样而已。
更新1月11日凌晨更新如下:
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,只有几个人关注,没有一个回答,我也没想到会上热门。
很多人看不懂,说言之无物。其实都是很正常的,毕竟真的把几本《中国美学史》塞他手里,他也是一样看不懂,或者看不下去,因为书真的很枯燥。
中国的整个古代文学史,都是从先秦哲学中汲取养分的,先秦有儒、道,后期玄学、佛学兴起,也同样跟文艺创作相融合。
而古典美学又发源于古代哲学,我在答案中所说的“清、逸、妙、神”,只是老庄思想的美学四大概念,儒家的还没讲,佛教禅宗的也没讲。
今天我们每一个熟知的大文人、诗人,都深受古代哲学的影响。比如魏晋时期的玄学,尚“清”盛行,那个时期无论绘画还是书法,还是文学创作,都以“清”为主。连赞美嵇康,都称之为“萧萧肃肃,爽朗清举”。
李白、陶渊明也受老庄的影响,只不过李白尚“逸”,渊明尚“真”;还有杜甫,受儒家的影响,尚“浩正”;诗佛王维,尚“静”......
中国古代的文人,都有信宗教哲学的传统,且把哲学思想跟文艺创作相结合。
像苏轼,他也崇尚老庄思想,虽然儒释两家也兼而爱之,但总体来说,在他的作品中,以道家美学为主。
张炎的《词源》就总结归纳了很多美学于词之方面的创作理论,比如“清空”论。
所以,很多人看不懂我从美学的角度去讲解,那是因为“古典美学”之于中国普通人来说,太陌生了。
即便在学界,我们说起美学,一般都会先想到西方美学。毕竟美学这个概念由德国的鲍姆加登最先提出,然后由康德完善,于19世纪才传入中国。
真正在中国成为一个学科,还是20世纪后的事情了。
所以,美学在中国,即是崭新的学科,也是古老的学科。
更多精彩自媒体,请访问【我爱自媒体】 www.woaizimeiti.com
支付宝每天领0.1~100元红包哦【每天可领】 https://www.xnworld.com/12371.html
如果您想看最新精彩电影 & 购物更省钱,请加下方站长微信,进微信群【24小时更新】: ↓
- 我的微信
- 微信扫一扫
- 最新电影
- 微信扫一扫